電影《超脫》里男主角亨利白天是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講解著晦澀的文學,機智地應對著叛逆的青少年,性情溫和。
但到了夜晚,在褪去教師,成年人的成熟外表后,他卻是一個游蕩在深夜街頭的憂郁者。
鏡頭下他大量的內心獨白,充斥著他對自己的失望、憤怒,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空虛,白天看似積極融入社會里的他其實內心一直在出離于現實世界。
童年的陰影讓他封閉了自己,不愿讓任何人走入自己的內心,在影片中看似是主角的他,卻始終給觀眾一種置身身外的局外人的感覺。他的種種表現,像極了安靜型BPD。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對于這類的患者大家一貫的認知會是易失控的人,他們情緒易爆發、行為失控、在親密關系中矛盾、沖突、糾結,他們的伴侶、朋友、家人往往被折騰得疲憊不堪,痛苦萬分。
邊緣型人格障礙在個體身上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一種便是安靜型BPD。
安靜型BPD也被稱為高功能BPD,它的癥狀與其他類型的 BPD 相似,但表現卻截然不同,也許會顛覆你對BPD的印象。
01 安靜型BPD VS 典型BPD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內化的憤怒,自己是所有的壞情緒的承受者,而后者是外在的憤怒,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因于外部。
而安靜型BPD,常常表面上是一幅風平浪靜的模樣,但內心卻正在經歷波濤洶涌的痛苦。
你可能極度害怕被拋棄,內心的情緒總在翻騰;
你可能常常冒出自殺的想法,感覺人生空虛、無意義;
你會感覺與自己脫節,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
你可能總在進行強烈的自我批評,自我責備
.......
然而,這些全都隱藏在你平靜的表象之下。比起向外表達、訴說你的情緒情感,你更想要將這些痛苦隱藏起來,內耗自己,即便到了崩潰的地步也不愿被披露在他人面前。
也正因為此,安靜型BPD更加不為人注意,即便是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也有可能會誤解他們。
02
一般而言,安靜的邊緣型人格有以下12條典型表現
1.竭力掩飾自己遭受的痛苦
無論內在正在經歷怎樣的腥風血雨,有多少激烈狂暴的負面情緒將要把自己撕裂,你都不會說給任何人聽,表現給任何人看。
平靜的軀殼永遠是你最大的保護,盡管內心的自己早已崩潰痛哭。
2.憤怒的對象永遠是自己
從來不會對他人憤怒,卻總對自己不滿,總覺得自己無能,沒有把話說好,沒有把事情做對。
內心仿佛有個嚴苛的“審判者”,對自己一天的言行舉止細細審視,一旦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便反復的攻擊自己,厭惡自己。
在“審判”之后,又對自己進行“執法”,懲罰自己不快樂。
3.情緒總是在波動,卻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
上一秒狂喜,但下一秒可能變得悲傷憂郁,卻又不知為何。
輕微的舉動都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別人的一個動作、眼神、言語便會讓自己感到極其沮喪、難過,然后又在內心反復地批判自己。
情緒無法自控,大起大落讓人迷茫困惑,也不知該如何保持平靜,讓人無力又無助。
4.當出現矛盾,沖突時,只會蜷縮起來自己給自己舔傷口
從不表達自己想要的,也不會在任何人面前落淚,受傷了就自己躲起來,只會自己默默承受、消化那些讓自己破碎的、如墜深淵的時刻。
5.在關系中總是處于高度焦慮的狀態
渴望親密,但恐懼暴露脆弱的自己,害怕真實的自己會讓人離開你。
于是你一邊希望有人能看到真正的你,一邊又不斷推開那些試圖走進你的人。
6.害怕與人起沖突
沖突會激發起你足以淹沒掉自己的自責自罪感,感覺自己丟臉、羞恥、不配為人。極力避免的你會選擇去討好、順從別人,壓抑真實的自己。
7.高度的防御
一旦要發生激烈情緒沖突,整個人就像脫離現實世界、靈魂出竅一般,身體不再能感受到現實,將自身所有的情緒情感隔離在外,以確保自己不會遭受到痛苦。
8.經常感到空虛和麻木,不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么,又需要什么。
內在與外在的激烈沖突、矛盾,讓你感覺自己是不真實的,與他人建立的關系是不真實的,內心極度的空虛。
而內心的真正的自我在這樣的沖突矛盾中支離破碎,拼湊不出完整的自己,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
9.總是當一個旁觀者,不讓任何人參與自己的世界,也不參與別人的世界
平時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說笑,其實沒有哪個朋友真正走近自己的心,抑或真正看到自己的情緒。
害怕自我暴露,也不習慣情感上的親近,只想帶著面具與人交往,永遠別跨過那個親密的界限。
10.當對他人失望時,立刻結束關系
在關系中受挫時,比起去尋求方法、嘗試維護這段關系,你會選擇立刻撤退,結束關系。
就像一只被碰到就會立刻縮回殼中的蝸牛,退回厚厚的殼里來保護自己,但同時也回避了關系,回避了問題解決的可能。
11.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事情在你看來不是A就是B,伴侶與你起沖突了就是不愛自己了,朋友沒回消息就是對你不耐煩了,上司說的工作問題就是在指責、全盤否定自己。
極端的思維方式讓自己的情緒也處于在兩端,不是亢奮就是抑郁,讓自己心累。
12.堅信自己是不值得被愛
即便身處好的關系,也不敢相信這是真實的,并且不斷地去推開愛自己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安靜型BPD可能表現得平靜如常人,讓人覺得成熟、理智,甚至過度的冷靜讓人覺得冷漠,難以接近、相處。
但ta們內心所承受的痛苦并不亞于其他類型的BPD,當他們面臨被拋棄的情景時,內心依然會崩潰,對拋棄的強烈恐懼、多變的情緒、焦慮、暴怒、孤獨……等情緒障礙依舊在他們的內心上演。
但他們對于自己又有著清醒的認知,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好是壞,認定了向外部尋求聯結是無意義的,甚至是會帶來更多的傷害,所以他們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內心深處,卻會將所有的情緒都發泄在自己身上。
03
無法“爆發”或許是因為他們內在強烈的控制欲望。
學者Lynch博士提出了缺乏控制/控制過強的理論模型來嘗試解釋BPD,他提出,一些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并不是缺乏控制力,而是控制力過強。
害怕失控,所以給自己施加各種規則,束縛住自己;所以要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在內心審視自己,挑剔自己;
所以極力避免所有會失控的可能,只進行必要的社會活動,而無法與朋友隨心的閑聊。害怕與人聯結帶來的不可控,所以不自覺地與人保持距離,減少親密。
但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與人產生深刻聯結的可能,失去了讓別人了解真實自己的可能,失去了在痛苦時得到幫助的可能。
此外,這種高控制也是在他們的成長經歷發展出來的心理機制。
在他們早年的童年經歷中,過于嚴苛嚴厲的父母,不斷地打壓、貶低,或者是施加壓力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并且這樣的強勢嚴苛的父母會被他們內化,形成了內心的“審判者”,即便已經離開父母,也在內心不斷地鞭打著他。
并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不被鼓勵表達出讓他們感受不好或負面的感覺,反而被要求隱藏,或是被忽視。所以,隱藏起自己的痛苦是他們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外表的平靜掩蓋著的是內在激烈的撕扯。很多時候,他們會被外界誤認為是一個健康的人,也難以將他們與BPD聯想在一起。
他們無師自通地,在沒有心理干預的情況下,在童年的陰影下,自發地學會了適應社會,適應社會規則。但實際的內核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最后,想對他們說:
或許早年的經歷讓你相信,只有隱藏自己的痛苦才能生存。
但也請你相信,現在的你與過去的你早已不同,你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那些痛苦,去讓自己真正的成長。
如果你愿意邁出第一步,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重獲生活的樂趣,學習建立深度的聯結,重新在關系中體驗到安全和信任,那么你不僅能讓心靈得以療愈,創傷得以愈合,還能讓自我得以茁壯成長。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