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來,盛夏驕陽讓人難耐。相信很多女生每次出門時,都恨不得全幅武裝,讓自己不會曬到太陽。
但與之相比明顯的,是勇敢地不做任何防曬措施,勇敢地頂著大太陽走的男生。很少會有男生打傘防曬,他們是真的不覺得曬嗎?
想起學生時,有一位特別的男同學。他是我們班上男生里少有的會在大夏天撐傘來學校的人,并且還會好好地整理,放到抽屜里。
大部分男生并不是沒帶傘(他們的老母親會硬塞給他們),而是覺得撐著傘好像會跟小女生一樣。
我曾聽見他的男同桌跟他說,“你一男的打什么傘,跟個小女生一樣?!?/span>
班里一群男生在夏天后明顯曬黑了很多,而還是保持著白凈皮膚的他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班里的男生還會比比看誰的皮膚更黑,一股隱隱的自豪感在他們其中蔓延。
能感受得到,那位打傘的男生似乎很難融入其中。
不像男生!不像女生!這樣的評價我們在成長經歷中常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評價、特殊在心理研究中成為性別偏格。
01 什么是性格偏格
“格”指的是某一性別在外形、行為和心理特點等方面的社會規范,即社會規范所認為男性或女性應該是什么樣的。
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孩是愛撒嬌的”等等言論。
而性別偏格則指的是個體表現出的外形、行為和心理等方面的特點與基于其出生指定性別的社會規范不一樣。
例如大大咧咧、短頭發的女生,那位會在夏天撐傘的男同學。
我們會感受到他們的特殊性,因為他們不符合我們所認知的性別群體。
不符合的情況有兩種:做了不該做的,沒做應該做的。
性別偏格也包含了這兩個方面:
(1)具有異性特征的性格偏格,(像個小女生、跟個男孩子一樣等);
(2)缺少同性特征的性別偏格,(沒點男/女孩子的樣子)。
有少數研究表明,人們對兩種類型性別偏格對象的評價反應不同,人們會拒絕缺少同性特征的性格偏格;而有可能接受具有異性特征的性別偏格。
性格偏格產生于社會場景下,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評價的產物。
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社會化正是他們必經的歷程,而性格偏差會對他們的社會化進程產生深刻的影響。
02 同伴的評價,兒童青少年性別發展
有部分研究發現,盡管青少年認為違反性別規范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他們仍然對性別偏格者的積極評價更少,并且更不愿意與他們進行交往和互動。
在青春期探索自己身份的時候,在找到自己身上其他的標簽點前,性別是最早貼在我們身上的標簽,也是我們最開始想要融入的群體。
性格偏格的青少年,在尋找自己可以融入的群體之前,便先體驗到了被自己的性別群體拒絕的感受。
這其實會讓他們面臨行為和情緒上更多的挑戰,如自殺/自殘、心理幸福感低、同伴關系差、不良心理調適和社會不適等。
在口碑之作、2022年戛納金棕櫚入圍電影《親密》便描繪了兩名關系緊密,天真無邪的男孩在進入學校后,面對同伴的評價時,在融入這樣一個嶄新的場域中不同的反應,最終原本親密的關系走向破裂的故事。
在故事的開始,兩位13歲的男孩,里奧和雷米表現得無比親密,兩人在花叢中自由地奔跑,雷米可以親昵地躺在里奧的肚子上,一起度過美好的午休。
但這樣親密的關系在兩人進入學校后便開始轉變。
里奧在進入學校后,遭遇女生懷疑他和雷米是不是“一對”的時候,他便敏銳地意識到了在這個嶄新的場域中,他作為一個男孩/男人,此時該扮演的角色,他要展現出相應的“男性氣質”和行為舉止。
這其中,包括了他和雷米的友誼。參加符合“男性”身份的運動,電影里男孩們的聚集都圍繞著各種球類運動,如足球和冰球,里奧明明很吃力,卻還是堅持去打冰球。
男性應該如何表現,男性友誼之間不會像他和雷米那么親近,可以互相開玩笑,但絕不會緊緊依靠,所以在之后,當雷米想枕著里奧的肚子休息時,里奧兩次躲開。
里奧在同學或委婉含蓄的試探、或直接的質疑中,以隔離與雷米的親密關系,參加“陽性”的活動,來證明和補充自己遭到質疑的男性氣質,去融入另一個同性、直男的圈子里。
而雷米呢?雷米在電影中被表現為害羞、內斂、流淚且情緒會崩潰的男孩,也便是在主流的性別氣質中被置于“女性化”的位置。
他身上的陰柔氣質,在同學的眼里似乎已經被預設為同性戀,女生們并沒有把雷米當作男生,而男生們也沒有覺得雷米是他們的一員。雷米成為了性格偏格者。
雷米或許同樣意識到了同學們對他和里奧關系的閑言碎語與指指點點,但他更難以忍受的是里奧的疏遠。
這對他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也促成了他后來的自殺。
在發展心理學認為中,同伴關系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個體從4~5歲起,同伴關系便逐漸成為生活里重要的部分,它象征著一個人的社會化,是個體發展獨立生活的開始。
被同伴接納,是處于心理敏感期的青春期孩子最為重要的事情。
所以里奧為了融入其中,為了避免成為大家眼中的“性格偏格”者,選擇了疏離從小的玩伴,選擇了成為大家眼中的“男性”。
雷米成為孤獨的少數派,被最好的朋友背離,在巨大的落差中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弗洛伊德曾在《性學三論》中討論現代社會“男女的分化”,其主要背景以及導致這一分化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社會正統文化與意識形態。
并且不僅僅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文明和文化中對男女分化都有著相應的論述與規范,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且具有歷史性的兩性氣質。
但強勢、刻板性別標準會讓處于發展期、本應有多種可能的青少年被束縛住。
當社會對性別的嚴苛標準透過學校、透過同伴,施加到個體身上時,便會成為一把鋒利無情的刀,將個體身上那些橫生的枝節、不屬于標準內的部分毫不留情、粗暴地削掉,以此來制造出符合標準的、“應該有”的個體。
群體特質越明顯,便越容易吸附到有相同特質的個體,但也意味著它的排異性越高。
人們為了融入其中時,不得不把與它有差異的、不同的、屬于自己的部分去舍棄、閹割。
這種“閹割”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但當差異過大,自我部分與群體部分中相差極大時,我們在融入群體時也意味著在“喪失自我”。
而這一種“自我喪失”的狀態很有可能將我們帶入憂郁中,一種因無法哀悼那失去之物/人而陷入無盡的憂郁之中。
男性在“陽剛之氣”、“男性氣質”地要求下,將自己身體和存在中被認為“女性化”的部分進行剝離。
一個害羞、內斂、憂郁、情緒化的男孩子,很難會被同伴、社會、主流的性別氣質接受。
正如雷米之于里奧,在某種程度上,雷米代表著里奧身體內“女性化”的特質,自殺的雷米,或許在暗示著里奧的徹底“男性化”。
“殺掉”自己的“女性化”之后,里奧陷入了一種抑郁狀態。
在電影的整個后半段中,即使當里奧處于眾人的熱鬧喧嘩之中,但表現他心理的配樂卻始終是悲傷而猶豫的,我們幾乎沒有再看見他發自內心地開心過。
青春期的成長,不僅有新生的力量,還會伴隨著社會規訓而來的強大破壞力量。
03 關于性別
對于身處性別認知模糊的青少年來說,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是男/女性的標準往往來自于社會的規范、同伴他人的評價。
但社會推崇的“男性氣質”真的好嗎?
在性別偏見給女性套上了一系列行為舉止的枷鎖后,男性其實也難以獨善其身,深受“有毒男性氣質”所害——壓抑脆弱情緒、維持硬朗的人格外貌、把暴力當做權力的體現。
我想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比起去規訓他們男生應該是什么樣的,女生應該是什么樣的,真正的性別教育應該是無論你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可以展現自己的脆弱,也可以是強勢有力量的。
將彼此都看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被性別標簽綁架的失去自我的個體。
我是個人,凡是合乎人性的東西,我都覺得親切?!R克思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相關閱讀:
為什么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溫馨提醒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寶業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網絡